灸之要,氣至則有效,艾灸“得氣”才是關鍵!
2022-03-26 17:27瀏覽數:634
人體有許許多多的穴位,如何找穴位是門很有講究的學問。很多經驗豐富的老中醫,在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以后,才會熟練地掌握這門學問。至于艾灸新手,則應該遵循以下這些方面來尋找!
如何找穴位?
人身上的穴位,并不像黃帝內經里面說的那樣“在固定的地方”。比如關元穴,就肯定在人身上肚臍以下三寸,然后你用手量出那個位置就肯定是關元穴——其實這是現在人的誤區!這是現在的那些庸醫把書給“讀死”了! 具體找穴位的方法是:
1、首先在書上或者網上查出要灸的穴位位置,如果有興趣深入鉆研的也可以買一個經絡小銅人來研究。
2、活用手勢,量出精確的位置:
3、用點燃的艾條在身上的那個位置上面動作小一點,左動動,右動動,上動動,下動動,具體范圍不要超過1厘米,來回找,找到能發動“感傳”的具體的地方。也就是放到這個地方,感覺到“不僅僅是這個皮膚燙熱,而是其他地方也開始熱了”。找到這個地方之后就可以開始放在上面灸了。
其實每個人的穴位都被《黃帝內經》標注好了,其實是很精確的,只不過每個人的具體穴位可能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的成長經歷,個體不同,所以穴位可能不會一模一樣。因此需要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”的去找。并不要完全按照書里面說的,就認定了那個地方。
書,不要讀死了
千萬千萬,不要“太執著”于書本上面的那個穴位的具體位置,但一定要以這個書本上的穴位的位置為出發點,在它旁邊不超過一厘米的范圍內尋找最佳的敏感點。
可能你一開始的時候僅僅感覺到艾條下面皮膚熱、灼熱、燙熱,不要慌,你來回動動,可能就會在這個穴位的旁邊不遠的地方,能發現即使放在上面,也感覺不到皮膚熱,而是里面發熱,或者其它地方發熱,那么就在這個位置艾灸。尤其是在灸“關元”和“氣海”的時候,你可以好好體會,雖然這兩個地方相距不是太遠,但感覺很不一樣。
每個穴位原則上是“灸到感傳消失了,只能感覺到皮膚灼熱”為止。艾條灸,每個穴位灸15-20分鐘為好。
例:灸氣海、關元的“傳感”體驗
在灸氣海或者關元的時候,一旦發生了“感傳”的現象,那么從灸這個地方開始,會圍繞身體一周,像一根燒熱了的鐵絲圍在你的小腹上面,從前面到后面,一根線都是熱的,如同拴了一根熱的皮帶在腰上。這根熱的“帶”就是帶脈,如果出現了這個感覺,就是“帶脈”打通了。
艾灸時候,心情平和是非常重要的哦。另外,艾灸的時候用心去感受灸火的流動,不僅能夠提高艾灸的療效,還能放松自己的心情給自己一個樂觀的心態,可謂是一舉兩得哦。
要想艾灸的療效好,很簡單一句話:“灸之要,氣至則有效”。
什么是“氣至”?
“氣至”又稱“得氣”,指的是:灸的表面不熱深部熱,局部不熱遠部熱,此處不熱其他地方熱或者麻,或者脹,或者痛,或者其它的非“燒灼皮膚”的熱感。
你肯定有個問題,就是:我艾灸的時候,肯定是灸片下面的皮膚感覺熱啊,怎么會是肚子里面深的地方熱呢?或者是這個地方不熱,而是灸肚子的時候,背上熱呢?或者灸大腿的時候,腳板熱呢?
其實這就是上面說的那句話“灸之要,氣至則有效”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灸療的要點,是通過艾條灸某一個敏感的地方,并且這個地方發生了“感傳”的現象,傳到了其他地方去了,那么就是針灸所謂的“得氣”了,那么如果發生了這種感覺,那么就算是“氣至”,就是有效的。
如果沒有發生這個感覺,僅僅是感覺到艾條下面的皮膚感到了“燒灼”燙痛的感覺,那么這就是沒有找到“正確”的地方。
記住:一定要找自己身上最能發生“感傳”的地方,這是關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