灸花,一種奇妙的花
2021-09-08 17:21瀏覽數:1331
不少朋友在艾灸時,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的現象,因為不知道灸花產生的原理,以為是燙傷,對艾灸產生了疑問或者恐懼。
現在我們為大家打破“灸花”的謎團,帶你深入了解灸花產生的原因。
艾灸時皮膚表面會出現水泡,這不是燙傷,而是灸花!
灸花是灸法術語,也叫“灸瘡”。是指艾灸熏灼穴位局部后,該處皮膚起水泡后所致的無菌性化膿狀態,是邪氣外排的表現。
由于濕氣、寒氣重,經絡不通而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泡,而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,灸花就是這個通道。用同樣的火力艾灸的時候,有病灶的地方會比其他的地方敏感,會感覺更熱、更痛、更有刺激性。
“灸得膿出,風寒乃出”
古代的疤痕灸出現灸瘡是很正常的,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膿生瘡才認為能排除病邪達到效果。古代中醫應用疤痕灸養生保健治療疾病。《針灸易學》中有“灸瘡若發,去病似把抓”之說。還有“若要身體安,三里常不干”說的都是疤痕灸。
灸瘡是將我們身體里的病邪祛除體外的一種表現,常表現為起泡甚至流膿。《小品方》說道:“灸得膿壞,風寒乃出,不壞則病不除也。”
雖然灸花有礙觀瞻,但古人認為“能忍一頃之灸,便有再生之理。”
灸花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形態呢?
人體在寒氣重、濕氣重、經絡不通的時候,灸花出現的顏色是不一樣的。
(經絡)越不通的人、濕氣越重的人(水泡)就會越大;初次艾灸的人,會出的多并容易出,經常艾灸的人,耐受力會增強,(水泡)出的相對來說會比較小和少。
艾灸時間越長,也會出得越大,反之會小。起的(灸花)小,預示著這個部位下一次還可以再灸,如果(灸花)出現得太大,就不能再灸了,需要進行處理。
“灸花破了可咋辦?”
日常生活中出現灸花后,難免會有這樣的問題需要解決——“水泡要怎么處理?”“這要是破皮了會不會感染?”“有沒有修復灸瘡的方法?”
此時,你可以這樣做:
《中國灸法》中記載了灸花出現后的處理方式如下。
施灸后局部皮膚有紅暈灼熱感,不需要處理,經過數小時就會消失或有一些黃色的瘢痕;
若灸后皮膚起了水泡,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;
灸后皮膚起的水泡較大,可以用消毒過的針頭刺破,放出液體,敷以消毒紗布固定,或用淡膏藥覆蓋。
有灸花的情況下,我們還要面臨創面修復的問題。水泡里面的膿液清理之后,在有創口的部位用碘酊消毒,在該部位擦上艾草膏,它具有舒緩肌膚、滋養修復、鎮靜肌膚的作用,可以達到修復皮膚的效果。
中醫認為:艾灸是通過刺激穴位及調經絡來調理身體的,艾灸結束后,由于水泡的存在,對于經絡穴位的刺激還在繼續,助長了艾灸所帶來的作用的效果,這是很好的現象。